太極拳要找的到活的中軸,其是在應對對手力量之下,能維持自身中軸的穩定度,我們叫做中正安舒,也有人叫中定勁,但是中定的"定"字不好,會讓人覺得有一個實的中軸存在,但是其實他是虛的軸,是像蛇一樣每一節都會彎曲的存在。
about taiji , we need to find a alive center axis. specially when you are connected with your enemy, you have to keep the stability of your axis and not to be affected by your enemy. we call it cho din jin 中定勁, that means center stable jin. you have to realize that it is an existence without anything real/solid inside. it's an invisible , imaginary axis. a snake like axis , can be bended /changed direction at each point/section.
文章標籤

passager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手是一門太極的技術,但是只練了一半,因為他去除了打這個動作,本來是用來保護對手的,但是卻也失去了一些原有的攻防技巧。
push hands is a taiji technique but it's jus half a taiji. it remove the hit. it is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students. but lose some technique also.
文章標籤

passager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太極拳要可以感知對方的合力線在那,大小長度起點終點,然後想辦法避開對方的線對著我的中心,然後我的合力線要可以對到對方的中心,如果兩個人的合力線重疊在一起,就是頂勁。所謂的丟勁就是自己的合力消失。
文章標籤

passager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勁
listenning to Jin
文章標籤

passager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就是不給予對手支撐的力量。(不頂不丟四字中的不頂勁的原因)
當兩人互推時,我方用力,就是把自身建立成一個傳力的結構,結實的支撐住對方,想像一下,如果是另一個場景,我們是推向消氣中的氣球,球不給予我們對地面的支撐,所以我們很容易失重,而且就算是不失去重心,也要費力的去平衡這失去的支撐,這時不管你有什麼大的力量都使不上的,因為你和地心引力是失衡的狀態,失去重心的控制,一切都要等你找回平衡,才有下一步的可能性,這時,是舉步惟艱,半步都難以自已。
文章標籤

passager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菩薩本願經

文章標籤

passager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人評論上面影片:真打才知道,用比的都比的人掌握先機。

 我回: 比的出來,就需要功力了,黑衣人並沒有明顯的餵勁,也就他不配合白衣做動作,這樣的演武是有難度的,而且黑衣的質量是有的,也就是重心還滿穩的,這也增加了這表演的難度,但是白衣者做的很順,表示有相當功力。請你也照上面的動作找個人表演一次。就會發現,你比不出來這麼順暢的動作,也許練了1千次,動作自然了,但是裡面是空的,他的接手化和身體的動作是一致的,是傳武說的不斷勁,化開要能做到鬆而不斷,另一手接上來一點,對方就會被順勁拔根,這是演武(表演武術)裡很重要的一部份,表達出他武術使用身體的方法,用勁的方法,化打的方法,這已經表現出武術的特色與價值,但是過程中,不需要殺人流血,這也是傳武的特色之一『演武』,透過演示表現出攻防打擊的方法,也同時展示功力。但是也因此被人詬病,因為有很多大溼乩演一通,誇張致極,最後讓人把演武當成演戲,當笑話看,演真的演假的就要看官自行研究,看的人也要有看的功力。
武術有三種不同的面向,練武,演武,比武。
練武的重點在於有效率的強化你要的部份,尤其是初練,不應該強調攻防的效果,反而是要注意方法的正確性,演武的重點是攻防的方法是不是合於拳理,也要表現出基本的攻防效果,以內家來說就是化的鬆不鬆,順不順,化與發的瞬間有無空門。

回到上面的影片中,白衣用一手控對方的兩手(身體),這叫做引進,他的引進做的很好,引進對方(重心),而自身重心確不變(這點陳發科的徒弟洪均生也說過一樣的話),空出的另一手,可以進行打順勢打擊,這是化打合一很好的示範。
內家拳練棚勁,練站樁,就是要強化自身的筋膜力,彈性力,筋膜有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平衡自己身體,但是內家把這個力量想辦法作用到別人身上,與對方的身體平衡,當自身的棚(平衡感)能配合對方的動作做動,但是自身的重心不變,這叫做聽勁。若是進而控制對方的重心、力量的方向,叫化勁。引進落空是以自身的平衡力改變對方重心的位罝,過程中會有輕微的敷蓋對方的感覺。
意拳有兩人互搭手,像是在推對方前進的動作,就是在練聽勁與接地勁。不知道的人會覺得很奇怪,他們兩個在推來推去是在推什麼。
因為筋膜和一般的人的肌肉運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練法也很不同,也衍生出很多很特別的功法,像是看似一動也不動的站樁,就是在身體的平衡的前題下(重心沒有跑出去身體外面),放鬆肌肉的力量(肌容緊張會減低筋膜平衡力的效率),過程中,隨著筋膜力的壯大,背上會有一個勁敷蓋在背上,上達百會,下至湧泉,腹部會日漸充實,就是所謂的氣沉丹田,身體會覺得充實,內部有氣囊感,叫做內壯之力。
隨時把筋膜的平衡力(氣)充到100%的練法,就是外家拳,平常只維持在10%以下,要用的時候(發勁),在瞬間加壓到100%,發勁完又回到10%,就叫做內家。

passager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的另一個不為人知的面相,抗打,或者你可以說那是鐵布衫,
鄭曼青的徒弟讓外國人打他肚子,卻談笑風生。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內在的筋膜組織強化後,可發彈勁,也可產生抗打能力,反過來說,若能抗打,才表示你的筋膜練習的夠強韌,也是一種功夫的呈現。這是鄭曼青的展示影片,也表示他老人家也承認他是一種太極的面相。

問:太極拳和筋膜有何關系, 筋膜組織有抗打擊的功能嗎?

passager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享一下一些想法,台灣有個講法叫三冬五冬,就是學一門技藝要3到5年跟著老師屁股學,一天是8小時到12小時的學習,沒有在放週休二日的,這樣的方式還要三到五年才能學會一門技術,我深有所感,大膽的說,一般人學的太極拳都只是體操而已,要到實用,能打擊的程度,那真的差的遠遠的,更別說是要評論了,那是不知所芸。太極拳使用的肌肉的方式和一般常人的使用是不同的,就一句話,筋膜拳,靠著筋膜的神經傳導,做到打擊,化解的攻防合一,能說出什麼是筋膜的人,理解他功用的人就不多了,更別說要練到會使用它,能運用自如的人。筋膜力能在皮膚觸碰的瞬間,將對方的力量,重心轉化,更能在瞬間將力量導入對方的身體之中,任何的樁功都是為了強化筋膜的強度柔韌度而存在的,動物很自然的會使用這力,只有人,只在小時候有,長大了就失去了這種原始之力。要練習看的到的肌肉群,練到強壯,具有一定的打擊力,就要相當的時日,何況是內家拳這種要把全身的筋膜(眼精看不到的)練到觸感合一,強韌到能打擊的程度,那是像一個人在做復健的人一樣,去從頭重新練習使用身體,更何況是要一個做過全身復健的人要去比賽鐵人三項,這就是太極要做的事。一位認識的鶴拳老師父,他年輕以教拳為業,每日練功時間強度都是現代人的幾十倍量,他練三年拳,常人要練幾十年,而且他練拳的對手都是有功夫底子的,從十幾歲開始練,不到三十歲功夫就有一觸即發,即彈的能力,當然是對方會打滾出去的那種力道。   楊露禪,陳發科,當時都是農業時代,每年都會有半年的時間空下來,也沒有電視手機,練習量當然也是常人無法比較的。    想要輕輕鬆鬆打敗對手,代價是很高的。

文章標籤

passager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教授太極拳時,和學生示範初收的動作,讓學生向前出一空拳,結果我在有意無意間做出和陳明崙老師父一樣的示範動作,一蹲一送,學生竟有奔跌之感(雖然最後是我收力了,他沒有真的摔倒),但是當下自己只是在做動作,而沒有特別要發勁的感覺,化發都沒有特別的著力點。

passager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