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一些想法,台灣有個講法叫三冬五冬,就是學一門技藝要3到5年跟著老師屁股學,一天是8小時到12小時的學習,沒有在放週休二日的,這樣的方式還要三到五年才能學會一門技術,我深有所感,大膽的說,一般人學的太極拳都只是體操而已,要到實用,能打擊的程度,那真的差的遠遠的,更別說是要評論了,那是不知所芸。太極拳使用的肌肉的方式和一般常人的使用是不同的,就一句話,筋膜拳,靠著筋膜的神經傳導,做到打擊,化解的攻防合一,能說出什麼是筋膜的人,理解他功用的人就不多了,更別說要練到會使用它,能運用自如的人。筋膜力能在皮膚觸碰的瞬間,將對方的力量,重心轉化,更能在瞬間將力量導入對方的身體之中,任何的樁功都是為了強化筋膜的強度柔韌度而存在的,動物很自然的會使用這力,只有人,只在小時候有,長大了就失去了這種原始之力。要練習看的到的肌肉群,練到強壯,具有一定的打擊力,就要相當的時日,何況是內家拳這種要把全身的筋膜(眼精看不到的)練到觸感合一,強韌到能打擊的程度,那是像一個人在做復健的人一樣,去從頭重新練習使用身體,更何況是要一個做過全身復健的人要去比賽鐵人三項,這就是太極要做的事。一位認識的鶴拳老師父,他年輕以教拳為業,每日練功時間強度都是現代人的幾十倍量,他練三年拳,常人要練幾十年,而且他練拳的對手都是有功夫底子的,從十幾歲開始練,不到三十歲功夫就有一觸即發,即彈的能力,當然是對方會打滾出去的那種力道。   楊露禪,陳發科,當時都是農業時代,每年都會有半年的時間空下來,也沒有電視手機,練習量當然也是常人無法比較的。    想要輕輕鬆鬆打敗對手,代價是很高的。

太極,講聽勁,就是觸覺,就是皮膚的感覺,因為身體不用移動,發勁最後就是在觸碰時的一個意念,筋膜之力在觸碰的點釋放,絕對比你用身體的高速移動達成的速度來的快,至於為何能擋的住對方的力量,我想可以用拿石頭丟皮球來說明,其實太極會在接點把對方的力量有效的引導,改變力的方向,再大的力量,移了90度後,也會化成0,另一點是,接勁者身體素質是要鍛練的,不是每天念拳經,就能發人於丈外。太極是借對方的石頭動能,依著自身的筋膜力,也可說掤勁,將他彈回,至於彈回去的目標點是那裡?當然是對方的身體裡,那就叫打樁,或是冷勁,暗勁,碰觸的當下就從那一點放射至對方身上,會有暈或氣滯、重則內傷的效果,這也是很多人不解的,為何每個大師都在表演把人彈出去,要做什麼,這是在說明彈力是功力的基礎,也是功力深淺的証明,(但是不是一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太極拳 內家拳
    全站熱搜

    passager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